那些优秀的老师为什么不去差生多的B类高中挽救

摘 要

 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。教学从来就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。如果教学只是单向的知识传授,只需要把全国各个科目优秀的老师集合在一起,给所有的学生上网课,就可以了。但从


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。教学从来就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。如果教学只是单向的知识传授,只需要把全国各个科目优秀的老师集合在一起,给所有的学生上网课,就可以了。但从实践的情况来看,这种方法肯定是不可行的。比如,前不久疫情爆发之后,大部分学校都让学生在家上网课,一个班级的学生听的是同样的内容,写的是同样的作业,但一段时间之后,学生的成绩却出现了“分化”。

原来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,成绩出现了大幅度的退步,而原来成绩比较普通的学生,成绩却出现了逆转。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,老师起的作用非常有限。用一句俗话来说,老师引进门修行在个人。其实,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、学习方法,乃至家庭背景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,可能并不是因为脑子不聪明,而是学习态度有很大的问题,TA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,也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在哪里。

面对那些学习态度有问题,上课的时候捣乱课堂的学生,老师除了批评教育鼓励教育,再或者叫家长之外,真的没有其他的办法。举个简单的例子。现在有一个学生已经上高一了,他的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,上课的时候,不是偷偷摸摸地和同桌讲话,就是在看小说、睡觉。这类学生你怎么劝他,劝她好好学习吗?劝她不要看小说吗?睡觉和小说远比学习有意思。即便是老师非常负责任,所有的任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全程盯着他,那也只能确保他不看小说、不睡觉,而不能确保他的注意力是在学习上。


如果他是一个走读生,回到家之后呢,他的父母也不关心他的学习,父母每天都是在打麻将、看电视,你觉得他回去会认真学习吗?虽然上面说的是特殊情况,但实际上,在一些升学率比较低的学校,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,其实并不是没有优秀的老师,没有比较好的学习资源。而是杂念太多,基础太薄弱,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。另外,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,根本就没办法,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,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。

现在大部分地区有个班级的人数最少也有30人,语文、数学、英语这三门主课,每个老师要带两个班级,其他科目的老师有可能要带三个乃至更多的班级。老师平时除了上课之外还要批改作业,参加各种会议、教学研讨等,余下的时间,根本不能够保证每个老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。老师都不能够了解每一个学生,怎么能因材施教呢?其实真正有经验的优秀老师,他们也知道,学生的成绩比较好,有他们的功劳,但并不全是他们的功劳。

优秀的老师,确实在某些方面比普通的老师表现得更好一些。比如,大部分优秀老师都有比较成熟的教学理念,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经验。但这些经验,只有在正确的地方才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。比如,有些老师可能同时带两个班级,在这两个班级中,往往会出现这样情况,一个班级的成绩特别好,而另外一个班级的成绩特别差。既然这是由教育规律以及教育现实所决定的,那么一个有点上进心,希望尽快评上职称的老师,肯定会优先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能够提成绩,并且成绩提高的比较快的学生身上。


故事分析一:

我先说说邻近县城一所高中几十年来的真实浮沉史。这是一个普通的西部小县城,一所普通的乡村高级中学,学校座落在县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上,多年前,该校的招生范围也仅仅限于这个小镇及周围的几个乡镇,生源基本上也都来自农村,和该县的另几所高中相比,高考排名也就是个中游吧,普通的再不能普通了。

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吧,该校的高考成绩在全县连续几年处于前列,慢慢地就吸引了其它乡镇的学生来报名,当然以高三复读生居多,学校也开始择优选拔,比如上年的高考成绩总分达到多少分才有资格,就这样,优质学生越来越多,高考成绩也就越来越好,学校的声誉也就越来越棒,学校的发展也成了良性循环:声誉就越来越棒,优质学生越来越多,成绩越来越好,声誉越来越棒,优质学生

二十多年前吧,这个学校一下子就火得不得了,别说在他们县,就在全市也处于前列,周围县城的学生都被吸引了过来,尤其是高三复读的学生,那更是想办法找路子,一个个挤破了头皮以求得上学的名额,拿我所在的县城来说,该校最红火的那几年,我们县成绩稍好点的学生几乎都跑光了,光是高三复读生,就单独设了两个班,为了和其它县城的区分,学校给这两个班取名“ 县班”,这个名字让我们县的高中羞惭不己,多年后有人谈起此事,仍然耿耿于怀。


相对这所学校,周围县城的不少高中优质生大量流失,学校也因此陷入恶性循环,高考成绩越差,学校越招不到好的学生。后来出台了一个高考政策,在异地复读的高三学生必须回到本地参加高考,成绩也计入本地核算评比,这一招可谓釜底抽薪,辛辛苦苦教出来的学生成了他人的嫁妆,这所高中也不再招收外地学生,优质生的来源也被彻底掐断,成绩也一落千丈,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,泯然众人矣。

去年的一天,我和几个同事路过该校,站在学校的大门外,思绪蹁跹,当年的光环和辉煌己一去不返,让人不胜嗟叹。一所优质的学校离不开优质的学生,老师只是外因,学生才是根本,这也是优秀的老师不去差生多的B类高中的原因。

故事分析二:

我一位同事是教英语的,她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带头人,教学水平是很高的。她对象在重点高中教物理,教学水平在本市也是很有名的,很多的家长都想办法把孩子送到他带的班。大家都知道,如果家里有两位教学水平很高的老师,随时给予孩子最好的辅导,孩子高中成绩绝对不会差到那里去,应该是很优秀的。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:孩子去年参加高考,成绩很不理想,也就是勉勉强强走个三本。最后孩子还是选择了复读。

通过上面的例子,我们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:是老师成就了学生,还是学生成就了老师?其实,这个也是很好回答的,如果是中庸的回答的话,那可以用“教学相长”来回答,通过教学,不但学生得到进步,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,老师与学生双方是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。就从这一点来说的,如果一个优秀的老师去B类高中教学,不但自己得不到提升,还有可能会下降。


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的话,是学生成就了老师,而不是老师成就了学生。综合素质高的学生,教什么,一点就通,而且还能够融会贯通,老师教起来很轻松。但是老师面临的压力也很大,为了不让学生问倒了,老师也不得不时时刻刻提升自己。综合素质差的学生呢,老师讲一遍又一遍也弄不明白,更别提融会贯通了,老师教起来是相当吃力的。为了教会学生,老师只能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最基本知识的讲解上,根本就不用担心学生会提出多么深的问题来。
总之,是学生成就了老师,而不是老师成就了学生。你所提出的问题也就好回答了,优秀的老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教的学生综合素质高,自己确实在教学上也有自己的独特的一套。但是,优秀的老师如果去差不多的高中的话,会发现自己的那一套有可能根本就行不通了,甚至根本就不会教学了。

总结语:

优秀老师为什么不去差生多的B类高中挽救差生?主要原因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,和好马配好鞍一个道理,优秀教师要与优等生为伍,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变得更优秀,同时也能为学校挣回更多的荣誉,这是一个双赢的教学现状。

优秀老师并不是不能去教差生,而是教差生的效果并不是很突出,教育效果体现的是教学相长的过程,学生的自身素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用网络上的一句话来说,学生的天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只有不会教的老师,这句话是老师用来自勉的,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那么一回事。


从老师个人发展需求来看,优秀老师愿意到好的学校去任教,他们希望到更高的平台来发展自己。而好的学校也愿意接纳这些优秀老师,这将导致优生更优,差生更差,这是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。

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,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,都希望优秀老师来教自己。但一所学校的优秀老师是有限的,不可能来教每位学生,学校在安排老师上课时也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,尽量让优秀老师去教那些优等学生,这样才利于学校的发展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